在飛盤和腰旗橄欖球等「2022級畢業生」紛紛遇冷、重塑的同時,騎行、徒步也紛紛披上了鮮艷外衣持續翻紅,匹克球、攻防箭這些新晉成員更是鉚足了勁兒,決心在這個夏天鬧點動靜出來。
通過一年多時間的深度參與和觀察,并對近50名新城市運動從業者進行了追蹤和對話之后,我試圖將這個獨角獸賽道中所呈現出的一些現象和趨勢總結出來,與大家分享。
▂
文 / 李佳浚
編 / 駱達
其實今年的新城市運動圈,比去年還熱鬧。
這里的熱鬧指的并不是吵架和罵街,而是在越來越多新興項目被推出以后,在商業模式、用戶畫像和宣發方式三個方向上呈現出的百舸爭流。
不同去年的盲目上車,如今從業者們的一舉一動都顯得更有規律和思考,
DG百家樂
加上政策的扶持和全民層面的關注,整個新城市運動賽道也算順利完成了產業化導入階段,開始向發展階段邁進。
像攻防箭的「團建屬性」、匹克球的「時尚屬性」以及部分騎行俱樂部「完全免費」的經營模式,每一個運動項目都依靠各自獨有的核心競爭力,吸引著城市男女的加入。這些特質在之前幾個針對單個項目的文章中都有討論,這里就不再過多贅述。本文中我們要做的,則是擴散到較為宏觀的層面上,針對那些整個市場透露出、且適用于所有新城市運動項目的商業趨勢和普遍現象進行探討。
俱樂部收入趨于穩定,
真人娛樂
「主理人」成為有門檻的全職工作
在我曾經接觸溝通過的50個主理人中,有三分之二都是以全職身份在經營自己的俱樂部,其中有將近10個更是陸續辭掉原來的工作,在今年夏天完成了從兼職到全職的轉變。
從業者們賺到錢了——而這只是俱樂部收入趨于穩定的表現之一,經過冬日寒潮的篩選,這個不起眼卻能直觀反映城市人口體育消費習慣的賽道,已然開始發生變化,而且就現在看來,這種變化是正向的。
在之前文章中我已經探討過,隨著部分項目遇冷,消費者數量驟減,許多俱樂部都被迫解散,能夠留下的俱樂部大多都在資源、規模、專業度等層面擁有著非常強的優勢,且已經在市場中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以一種更為穩定的方式經營著。
因此,許多因為俱樂部解散而散落在市場里的消費者,都能夠在加入更優秀、更成熟的團隊以后,獲得更好的體驗,甚至在所屬領域中完成從愛好者到進階選手,或進階選手到參賽選手的轉變。而單北京從去年到今年解散的300+飛盤俱樂部來看,這部分人絕不是一個小數目。
這也使得那些本就成功的俱樂部能夠在很少設置,甚至不設置「新手局」的情況下,仍舊吸引到許多優秀成員的加入。以遇冷最嚴重的飛盤為例,通過了解后我們發現火花、BUC、北方等位于北京的優秀俱樂部在飛盤降溫之后,依舊能不斷吸納成員,以另一種形式完成招新。腰旗則同理。
而對于匹克球、攻防箭等在今年火起來(或者嘗試火起來)的項目來說,許多創建不到一年的新生俱樂部也都通過與品牌合作、與團建公司建立聯系等方式,找到了較為適合的經營方式和規律,完成了從「燒錢」到「自負盈虧」再到盈利的轉變。
匹克球俱樂部「PICKBOOM!」x 國潮品牌「Crying Center」
盡管項目不同、方式不同、目標群體也不完全重合,但隨著泡沫破裂后,招新難度也日益增加,說到底各大俱樂部還是在搶占這些已經擁有一定戶外運動習慣的人群,因此,這個市場也體現出了前所未有的競爭性。
服務內卷,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表現之一。從發紅包經營社群,到為活動成員準備不限量的免費補給,到為活動上的異性之間設置互動破冰環節。最大程度滿足消費者在運動社交中的需求,有參與活動組織的負責人也曾自嘲:「原來這是個服務行業」。
雖然是自嘲,想要抓住成員,做長期生意的俱樂部們就必須像服務行業一樣,
金好運娛樂城不出金
積極發現、滿足甚至開發消費者們的現有和潛在需求。
不止一個主理人曾跟我表示過:如何應對季節變化,保證業務持續性就是最大的挑戰之一。每到冬季,溫度使得這些活動難以在戶外場景下進行,但盡管如此,依舊有著一部分愛好者希望能夠進行運動,俱樂部們依舊需要在降低頻次的基礎下,定期組織活動以保持社群的活躍,防止核心消費者流失。這是事實,也是新城市運動俱樂部商業模式發展的過程中,亟需解決的問題。
總之,
RSG老虎機
在增量逐漸飽和,存量成為關鍵命題的新城市運動賽道當中,老牌俱樂部憑借資源能夠過得更好,新項目俱樂部玩法和花樣也層出不窮,俱樂部主理人的職業已經不單像人們普遍所理解的那樣,停留在拉群組局上。經營一個俱樂部越來越對商業思維有著要求,找到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并將其精煉出來,才能避免被淘汰,在這個瞬息萬變的賽道中取得成功。
「瑜伽褲」+「新中產」的標簽化宣發不再適用,
魔龍傳奇試玩
行業急需尋找新的傳播突破口
去年,以飛盤為首的各大運動俱樂部依靠「瑜伽褲」和異性吸引力在極短的時間內為自己籠絡了第一波超級流量,而在「新中產」概念在今年流行起來以后,「中產運動」的說法也讓這些項目逐漸確立了精致、高大上的形象。
但隨著時間推移,這種簡單粗暴的標簽化宣發導致人們對于運動本身的消費、門檻產生理解上的偏差,層層五彩斑斕的包裝紙下,運動本身的魅力被逐漸忽略,標簽正成為著各項運動的發展過程中一把把無形的枷鎖。
因為飛盤的成功,今年匹克球、攻防箭、槳板、等新興運動俱樂部都會在社媒運營中,選擇大量女性成員的活動照片以吸引眼球,因此,類似「飛盤之后,___媛又來啦」的評論層出不窮,帶來了與飛盤相似的話題性。一名攻防箭俱樂部主理人曾跟我反應,這類帖子雖然有著較高的點贊數和瀏覽,但卻帶來了許多負面影響,有成員曾跟他提出過「能不能關閉評論區,不想被說成‘媛’」的提議。
俱樂部選擇好看的照片進行發布合情合理,但類似這種負面影響確是實打實的出現了。因此,從業者可能需要考慮跳出這樣極端的思維陷阱,轉而尋找這項運動或者俱樂部本身的競爭力并展現在大家面前,這樣才能幫助各項運動真正發展,而不只是黑紅。
而「新中產運動」標簽,帶來的則是人們對于新興運動消費的錯誤認知。但在切入問題之前,我們需要先需要對「中產」和「新中產」的部分構成進行簡單了解。
新中產的概念出現于2015年,根據《2018年新中產消費觀數據洞察》、胡潤研究院發布的《2018中國新中產圈層白皮書》以及Mob研究院《2019新中產焦慮洞察》等報告數據,這個群體的相對「富有」可能并不只體現在收入上,在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追求才是他們與傳統意義上的中產階級劃開界限的因素。
也正是因此,在這些新城市運動的發展當中,「新中產」和「中產」的標簽也時不時被一眾從業者和營銷號貼上去,以進一步鞏固這些項目光鮮亮麗的形象,但也在無形之中為大眾帶來了許多認知上的偏差。
隨著價格浮動趨于穩定,除了器械要求較高、無法自主組織活動的攻防箭和槳板以外,參加一場非培訓性質新興運動局的成本,已經可以穩定控制在人均100元左右,甚至更少。因此單從消費水平上來說,確實夠不上用「中產」或者「新中產」去標榜。
延伸閱讀:《別再叫飛盤「中產運動」了》
事實上,這些運動「新中產」的一面,更多體現在「有錢有閑」中「有閑」的部分,或者說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延伸展現。隨著體育消費持續升級,以及體育項目逐漸增多,人們在參與這些更加細分的新興體育運動時,能夠在鍛煉身體的同時,得到更便捷、更直接的社交場景。
根據《2022國民健身趨勢報告》,我國7歲及以上年齡人群中,每周至少參加1次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為67.5%,較2014年調研增長18.5%。以一周作為觀察周期,有意識主動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群每周平均健身2.52天,每周平均健身累計時長為99—120分鐘。相較于躺在家里放松,在城市中奔波的人們,越來越愿意將珍貴的周末和下班時間放在體育運動上。
因此,這些運動的爆火可能更多來源于人們意識形態上的轉變,將「中產」的概念與其混為一談,只會帶來社會分化,誤導人們以為參與這些運動需要較高的經濟和社會地位。所以與其強調項目的「高大上」,從業者們更應強調運動的包容性和普及性,摒棄虛構的社會標簽,以便能夠吸引更廣泛的人群,實現其發展的可持續性。
事實上,如果我們從項目上來看,這些新興運動的本質就是一眾高門檻運動形式的大眾化延伸,無一例外。飛盤、腰旗之于裝備橄欖球,匹克球、籠式網球之于網球,陸沖、槳板之于滑板和沖浪。這些運動的真正魅力在于其好上手、門檻低的特質。
人們在花著相對少的錢,更少的時間成本,體驗這些更容易上手的運動,這也是為什么他們能在忙于工作的城市人當中火起來。因此,在進行宣傳時,俱樂部需要考慮的是避免這些更具競爭力的特質被掩蓋,在這些剛剛勉強可以被稱為行業的新興運動中,尋找新的增長。
運動正式成為一種社交行為
如同上文所說,飛盤、橄欖球場上拍照和人們光鮮亮麗的穿搭在去年受到了不少非議,也為許多運動玩家們帶來了困擾。而到了今年,在小紅書的匹克球、攻防箭板塊的評論區下,這種情況也依舊存在。看待這個問題,我們必須適當地需要跳出運動的視角,從這些運動的社交屬性開始分析。
行業中許多觀點認為,現代運動中包含的社交屬性被逐漸深化,可單從這些新興運動的進行方式來看,相較于其中的一個屬性體現,包括我自己在內的許多人們更是直接將這些運動局看作和飯局、酒局、桌游局、購物局并列的一種新型社交行為。
這也是為什么之前「蹦迪的人們都來打飛盤了」這種觀點會被提出的原因之一。這些運動的爆火讓許多從未踏上過運動場的人們選擇用這種方式來代替酒精、飯局等其他社交形式,以更健康、更陽光的生活方式來滿足自己的社交需求,這并沒有錯。
因此,這些運動場景中呈現出的光鮮形象便很好理解了———畢竟沒有人愿意蓬頭垢面去見朋友或認識新朋友,何況是有著更強社交需求的年輕人們。
盡管運動的初衷是為了促進身體健康,但在社媒宣發的影響下,運動也成為了人們展示生活方式和時尚態度的窗口。這也使得健康生活方式不再是孤立的個體行為,而成為了一個社會化的現象,而自帶社交分享屬性的新興運動也將在這個過程中擁有越發重要的角色。
2022年,小紅書上與「飛盤」相關的搜索數據同比增長約44倍,最高的一個,同比增長更是達到了恐怖的176倍;今年小紅書主推的匹克球,在今年7月也迎來了成倍增長。這其中除了各大俱樂部的宣發,更多是消費者和愛好者們在曬出自己的活動照片。人們在社交平臺上分享運動成果,借此獲得他人的認同和鼓勵,
來勝娛樂城
塑造健康向上的個人形象和習慣,形成健康生活的潮流。
如果說以上都是社交屬性在運動中的表現,在濃厚的社交屬性下,「社群」生態的爆發則為整個體育行業都帶來了有價值的啟示。
在各大運動品牌中間刮起的私域風潮便是從去年開始的,同期爆火的solomon則是最具社群思維的品牌之一。截止到今年,Salomon曾贊助過飛盤、匹克球、徒步、溯溪等多個領域的社群活動,還在全國范圍內挑選出十余個俱樂部,在物料或者活動組織方面為其進行助力,這不僅讓他們迅速進入新潮的運動場景,更是讓該品牌成為了各大社群的樂與討論的話題中心,加速聲量傳播。
Salomon在「GO野嘉年華」上設置了主理人論壇環節
這是市場主導的變化,更是對于運動社群模式發展的直接肯定。表面的炒作和附加屬性只能帶來一時的流量,只有經過市場的沉淀和變化,新型運動市場中像社群模式一樣的正向屬性都被挖掘出來并放大,才能推動新城市運動走向更加健康、包容和可持續的未來,這個過程急不得。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從業者們對于市場有了更準確的判斷,不管是以社交為目的人,還是想提升運動表現的高階選手,都能夠在市面上找到適合自己的活動和組織,兩種活動類型呈不同的邏輯,在這個市場中各自存在著,互不打擾,這也是一項發展逐漸成熟的表現之一。
想去打比賽也好,想社交也罷,這些新興運動的發展目前還沒有一個固定的最好結局,或許光環和爭議一同褪去之時,才是它們真正走上正軌之日。
到那時,說不定這個小眾賽道中也有可能分裂出更多值得整個行業學習使用的思維和模式。但現在我們能做的,就是給予這些運動更多尊重和理解,甚至暫且忽視它的存在,讓這個正在慢慢穩定,但還遠不夠穩定的行業能夠遠離喧囂,安靜發展一段,我們再去下定論,做判斷。,